大傢好,我是璐璐~
在上一篇推送中,我們一起來回顧瞭關於廣東宏遠的建隊歷史~
瞭解到瞭廣東宏遠是如何從首傢民營職業籃球俱樂部,一步一步從乙級聯賽,再到甲A聯賽,最後又是怎麼跟廣東隊合並成為瞭CBA聯賽開創球隊之一~
這一路走來的艱辛,相信隻有林叔才能夠完全體會,而作為後輩的璐璐,此時此刻可以想到用來形容林叔的,也隻有《六國論》中的經典名句:思厥先祖父,暴霜雪,斬荊棘,以有尺寸之地~
大體的意思就是指先輩們冒著寒霜雨露,披荊斬棘,才有瞭很少的一點土地~
其實璐璐用這句話來形容林叔一點也不為過,如今在外界看來,廣東宏遠作為十一冠王風光無限,擁有國內最多的球迷群體和最完善的梯隊體系~
但實際上廣東宏遠這一路走來,每一個賽季都是充滿著挑戰,尤其是在建隊之初,每天都是在打破規則中如履薄冰~
接著上一篇的話題,林叔及廣東宏遠在順利進入CBA聯賽以後,才發現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,因為那是一個更加傳統的社會~
在CBA第一個賽季在總決賽不敵八一男籃後,當時的廣東宏遠還想再進一步去爭奪聯賽的總冠軍~
但是當時的球員作為前國手,前主力的“前字輩”,年紀幾乎都是30歲+,比如即將要到房產局工作的遼寧隊一哥李春江、前國手“歪把子機槍”張勇軍、原廣州軍區隊前國手李群等~
這輛豪華老爺車在乙級聯賽和CBA聯賽初期還可以表現出老道的經驗,但是體力不支是不爭的事實~
但是林叔還是想讓球隊保持沖冠的實力與活力,那怎麼辦呢?
補充新鮮血液成瞭補強唯一的道路,當時球隊所面臨的問題,其實跟現在球隊是高度一致的,那就是外部引援或自我培養~
如果是外部引援,在效果上會是立竿見影,而且是階段性地費用,這對於球隊來說是最簡單容易操作的,不過有著致命的缺點,那就是球員沒有歸屬感和集體感,基本都是向錢看齊~
而自我培養的話,周期長,見效慢,成本高且實操難度大,可能堅持3-5年後都是顆粒無收,采用當代CBA一位老板的原話,那就是:青訓燒錢還不一定能培養出人才,有這個錢,還不如買現成的球員劃算~
但如果一旦搭建完成,接下來的十年二十年都會有源源不斷地人才輸送上來~
當時的林叔最開始也是選擇瞭引援的道路,但是作為一傢民營俱樂部,想在眾多體制內的球隊中搶到優質的苗子,那概率幾乎為零~
而且體制內的基本都為兄弟單位,彼此之間的消息互通和對民營企業的“不屑”是社會屬性所決定的,所以林叔及球隊管理層在挑選苗子時,陷入到瞭極其的被動中~
為瞭打破這一僵局,林叔毅然決然地選擇出資70萬元來投入到廣東隊青年隊的建設,當時廣東隊和廣東宏遠合並時,廣東隊是留瞭省青年隊的編制,其中由宏遠俱樂部和廣東省體育運動技術學院合作共建廣東青年隊。
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,廣東青年隊並不完全隸屬於廣東宏遠,但考慮到吸引全國各地更多的優秀苗子,林叔豪擲瞭千金~
而且還通過各種方式廣而告之:隻要你肯來,我就敢培養,而且花重金培養~
所以當時很多在北方等地不能施展才能的年輕球員,都會在各種“球探”的遊說下來到廣東東莞~
在林叔如此高瞻遠矚的佈局下,廣東隊的青訓逐漸建立瞭起來,而且經過數輩人的打磨後愈發成熟,不僅僅為廣東隊培養的一批又一批的人才,也為國傢輸送瞭無數優秀的運動員~
比如我們的聯哥、鵬哥、朱總、杜導、曲紹斌指導、華哥、朱旭航、董瀚麟、李原宇、楊金蒙、劉曉宇、飛哥、劉傳興、軒軒、傑師傅和旺仔等一大批耳熟能詳的球員,都是從廣東青訓體系出來的~
這就是為什麼廣東隊可以成為聯賽最具底蘊球隊的底氣所在,這也是為什麼姚明等聯賽管理層對陳傢從來都是豎起大拇指~
因為林叔的未雨綢繆和敢為天下先的作風,推動瞭中國籃球數十年的發展,如果每一支球隊,每一位投資人都有像林叔一樣的心胸和氣魄,何愁中國籃球不興,亞洲籃球不旺~
傢人們,你們贊同璐璐今天的觀點嗎?接下來還想瞭解哪些歷史,可以在評論區告訴我哈~
比賽預告:2024-2025賽季
看完文章,記得給努力日更的璐璐來個一鍵三連(點評贊)哈,比心~